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尊龙人生就是博!线上娱乐 > 贏得青春考輝映中國夢

贏得青春考輝映中國夢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2-17 Tag:

  “學業結出果子,事業播下種子。”曾有詩人這樣描述青春。1978年出生的張興贏,尚處於人生的青春階段。大學4年,碩博連讀5年,他用9年的時間結下了學業的果子。2006年參加工作,至今也是9年,他不僅播下了事業的種子,而且收獲了令人傾慕的成果:憑借在衛星大氣成分遙感應用領域的出色工作,他先后獲得謝義炳青年氣象科技獎、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技獎, 2014年,還先后獲得了“中央國家機關青年崗位能手”與團中央和人社部聯合頒發的“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稱號。

  從2012年年底開始,橫掃我國中東部的霧霾導致航班停飛、高速公路封閉、呼吸系統就醫患者人數劇增。霧霾有多嚴重?能不能預報?政府關切,百姓關注。然而,因為受限於常規地面大氣監測站點數量有限、代表性不足,政府不能立刻給予權威、科學、令人信服的回答。

  中國氣象局立刻研究部署尋找解決霧霾監測這個關鍵問題的辦法。張興贏所在的衛星大氣成分遙感研究室臨危受命承擔了這一專項攻關任務。這是真正的壓力與挑戰,因為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憑借著多年科研的積累和積極擔當的勇毅,張興贏毅然接受了這一挑戰。

  霧霾發生的時候,遮天蔽日,加上雲的影響,常規的衛星觀測很難獲得有效數據。怎麼辦?張興贏帶領著他的團隊對國際衛星30多年的海量數據和地面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衛星上一種特殊的信號可以穿透霧霾,並且可以很好地指示污染物的多少。

  這讓張興贏大受鼓舞。可是,問題來了,我們國家的衛星設計之初並沒有考慮用於霧霾監測的信號設計。接下來的一周,張興贏和他的團隊夜以繼日,努力攻關,嘗試著從我國已經在天上的衛星資料中尋找可以捕捉霧霾的信號。經過16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2013年1月12日夜裡,終於做出了第一張衛星全國霧霾監測分布圖,監測結果與地面的霧霾觀測數據高度一致。那一天,也正是一月份污染最重的一天!當他們把這張全國霧霾分布圖呈現在氣象局領導面前時,領導激動地說:“這麼好的衛星監測產品,這下派上大用場了!”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霧霾監測,可以說,張興贏拿下了到目前為止人生答卷上的難度最大的題。他帶領團隊成功地開發出基於風雲氣象衛星全天候霧霾定量監測產品,每天提供霧霾定量監測報告。2013年3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視察中國氣象局,對衛星霧霾監測工作表示高度贊賞。

  人的一生有多個岔路口,面對選擇就像面對考試的單選題,需要應考者進行判斷。張興贏,在求學的岔路口,做出了屬於自己的選擇。

  1997年,張興贏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讀高分子材料專業,由於成績優異,臨近畢業時,獲得了保研深造的機會。可是,讓人不解的是,他卻考入了北京師范大學大氣環境研究中心,師從旅美歸國的大氣化學家庄國順教授進行為期5年的大氣化學的碩博連讀。而當時,我國的大氣環境研究尚屬很冷門的專業。

  記者採訪時問到其中的緣由,張興贏告訴記者,一方面是他對人們每天都在呼吸的大氣中奇妙的化學變化感興趣,另一方面是他從國外發達國家走過的大氣污染道路中,敏銳地捕捉到我國未來會急需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當年的冷門變成了如今社會關注的熱點,讓我們不能不佩服張興贏“戰略性”的選擇。

  滿載著學業的收獲,張興贏踏入職場,到中國氣象局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在他入職2個月后,中國氣象局前瞻性地在國內組建了第一個專門的衛星大氣成分遙感研究室。可是,作為一個當時國內尚屬空白的全新交叉學科,剛開始起步很難取得立竿見影的重大成果。張興贏因此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曾質疑自己的選擇。一次,他與團隊中年長同事閑聊,得知同事剛工作時我國還沒有自己的氣象衛星,其他人或選擇到國外發展或離開氣象行業,可是他一直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研究。幾年后,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升空,那一刻,他認為自己所有的堅守都值了。身邊許多氣象工作者的故事讓張興贏堅定了自己的選擇,他開始潛心鑽研這個全新的領域。

  當時中國氣象局擁有一台國內唯一的從德國購置的先進地基大氣成分遙感觀測儀器。儀器需跟蹤太陽,每天太陽一出來,他就在實驗室開始摸索儀器觀測,一直到太陽下山。就這樣,他在實驗室一呆就是3個月,終於成功地在國內第一次獲得從地面到高空80公裡大氣成分濃度垂直變化特征,並且帶領團隊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專業的地基高光譜大氣成分遙感觀測實驗室,為我國自主開展衛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並且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取得了豐碩的原創性成果。

  張興贏潛心於大氣成分的研究,緊追國際前沿動態開展科研攻關,入職半年后,他撰寫的國內第一篇關於衛星遙感監測中國大氣污染的論文被《中國科學》雜志中英文版刊發,引起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這篇文章已經被引用上百次,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衛星大氣環境研究學科領域的發展。2010年前后,我國三顆自主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立項研制,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其中凝結著他和團隊成員的汗水和智慧。

  張興贏個人的進步伴隨著事業的發展,工作第二年,他就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2013年,剛滿35歲的他成為當年氣象系統最年輕的研究員。迄今為止,他已經發表了上百篇的科學研究論文,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內和國際大氣環境的前沿科研項目。

  張興贏的科研成果豐碩,但不要因此以為他是一門心思搞學術的“學究”。他熱愛體育運動,上大學時是學校排球隊的主力隊員,代表學校參加過各類比賽,工作后是單位乒乓球和羽毛球運動的活躍分子。他喜歡音樂,曾幾何時,在狹小的辦公室角落裡還放了一個古箏,休息時間自己跟著教材練習。體育、音樂給了張興贏更多的工作靈感,也讓他的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張興贏有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兒子聰明可愛,愛人十分理解他支持他的事業。2009年,張興贏得到一個去瑞士日內瓦國際地球觀測組織總部工作的機會。可是,當時他的團隊正在緊鑼密鼓地論証我國自主的大氣環境觀測衛星,為此他決定留下來。得知他的決定,愛人試探他說:“你還以為自己是錢學森啊,國外這麼好的機會都不去?”張興贏一本正經地對愛人說:“錢學森留美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回來報效祖國,而今,我已經正在為自己的國家做一項重要的工作。我當然比不上錢學森,但是我比他更有理由留在這裡!”其實,愛人何嘗不明白他對事業的堅持,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機會,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其實,愛人心裡傾慕的正是對事業對家庭都有擔當的男人。雖然他們租住的是單位50多平米的公寓,面臨著買房的經濟壓力,但是物質生活的艱辛並沒給他們幸福的家庭減分。採訪時,張興贏給記者展示了他與愛人的婚紗照、孩子彈琴和練跆拳道的視頻。談到愛人和孩子時,他的語氣中滿含愛意。

  我們的傳統文化常把一個成功的男人定義為一心扑在事業上的“工作狂”,把工作之外一切都作為人生的附加題。而新時期的事業型男人張興贏,不僅做出高難度的人生大題、做對人生關鍵之處的選擇題,而且對於所謂的“附加題”也一樣看重。因為他的理念是“沒有小家就沒有大家”。他是對事業和生活都追求精彩的年輕人。

  “也不年輕了,我也奔四了。”張興贏內心的緊迫感很是強烈。記者採訪他時,他正在馬不停蹄地准備我們國家第一份《衛星溫室氣體監測公報》,他饒有興趣地給記者介紹了氣候變化對中國和全球的影響。

  就在記者採訪他的前幾周,張興贏又獲得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獎。至此,作為氣象工作者的他已經連續榮獲兩項環保領域的殊榮。天藍,水清,樹綠,是氣象科技和環境保護工作者共同的中國夢。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張興贏正在帶領著他的團隊在科技創新的路上不懈地努力著!